民族、语言、种族和文化都是暂时的
“每一既成事物都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心灵的体现,它是必然要灭亡的。民族、语言、种族和文化都是暂时的。从现在开始再过几个世纪,西方文化将不复存在,不再有德国人,英国人或法国人,如同查士丁尼时代不复存在罗马人一样。”这本书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起,构成我的历史观。它们和今天世界现实的呼应,是如此强烈!
函数冲动和数据思维的三个误区
我们获得知识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遵循生成变化本身,是实现潜力的过程,也就是靠对自己的潜力的挖掘而获得知识。另一种是遵循已经完成的事物,是已经实现的世界,即尽可能地把外部世界收归于心。还可以说,前者是以导向来洞察世界,后者是以广延来涵盖事实。实际上,任何途径都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但就这两种方式的极端而论,一种表现为纯粹有机的世界观,一种表现为纯粹机械的世界观。有机的世界,即历史世界;机械的世界,即自然的世界。前者如但丁、布鲁诺的世界,就是经由直觉的洞察和内心的体验而来;后者如牛顿的世界或康德的世界,是经过认知而后归纳为一体的。
这两种认知途径,正可对应中国之理学和心学。朱熹的理学,“格物致知”,是格天下万物之理而致其知,是遵循已经完成的事物,尽可能地把外部事物收归于心。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良知良能,则是遵循生成变化本身,靠对自己潜力的发掘。如陆九渊所说:“我无事时,只似一个无知无能底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王阳明说,凭借着良知良能,生而知之,不学而能,遇之左右而逢其源,无往不利。
不过,正如斯宾格勒所说,实际上,任何途径都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辩,他们之间的分歧,并不像他们辩起来所显得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