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条件养育

两种养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字体:16+-

女儿阿比盖尔在过完4岁生日后的几个月里,经历了一段困难时光,这可能与家里一个新竞争对手的到来有关。她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变得更加抵触,经常故意说难听的话、大声尖叫、用力跺脚;常规活动和变化很快升级为一场意志力的对抗。我记得一天晚上,她本来答应我们晚餐后就去洗澡,但没有做到,我们提醒她所做的承诺,她开始歇斯底里地尖叫,甚至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弟弟,我们要求她尽量安静,可她却再次发出尖叫声。

现在问题来了,当阿比盖尔最后安静了下来,那么我和妻子是否应该像往常那样拥着她躺在**给她讲故事?有条件养育会说“不”,如果我们像往常那样进行愉快的活动,那就是对她不良行为的奖励。这种活动应该暂停,我们要温柔且坚定地让她知道,她为何要承担这种“后果”。

这种养育行为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耳熟能详,许多育儿书籍就是这样建议的。况且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严厉手段会在某种程度上令我心满意足,因为我已经被阿比盖尔的反抗深深激怒,这会让我感觉自己作为家长正在树立自己的绝对威信,正在让她知道这种行为不被允许。我找回了控制权。

然而,无条件养育却将此视为应该抵制的**,我们应该像往常一样拥着孩子讲故事。但这样做并不代表可以忽视发生的一切,无条件养育不是放纵孩子为所欲为的同义词。(在暴风雨之后)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孩子共同反思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给阿比盖尔讲完故事后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她确信自己的行为不会削弱我们对她的爱,那么无论想让孩子吸取什么教训,实现起来都会更容易。

无论我们是否想到过,这两种养育模式是建立在迥然相异的心理学、儿童发展,乃至人性的概念之上。首先,有条件养育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极为相近,代表人物是斯金纳。顾名思义,其典型特征是“一切只看行为”,只有可以看见和衡量的才是重要的。你看不见“欲望”和“恐惧”,所以干脆只专心于人“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