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莱因女士的著作中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
本书是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一位十岁小男孩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分析过程。克莱因女士于每次晤谈记录随后的注记中,依据她后来建构的理论来评鉴自己的分析技巧与个案的素材。这些注记远比任何编辑评论来得完整,也更具权威性,因此本书中并未收录这些评论。
承蒙克莱因女士的邀请,我有幸能协助她编辑素材,并且整理长年累积下来的记录,也借此从中获悉她对这本著作的看法,实属难得的机缘。我知道她一心希望能够根据她过去为儿童个案做的逐日晤谈记录,撰写一本儿童分析的个案研究。然而,要将完整的分析过程以最适当的方式描述出来,却是一项过于艰巨的浩大工程。
战争开打后,突然出现了一丝转机,为这项艰巨任务带来了解决之道。克莱因女士准备开始为理查分析,但是分析时间只能够维持短短的四个月。分析师与患者自一开始就知道有这样的限制。克莱因女士因此能够将这个短暂分析的晤谈记录集结成一本书。她并不否认这个个案与一般个案截然不同的事实,她尤其认为她没有机会修通个案的焦虑,然后看到同样的焦虑以不同形式表现,再更进一步地加以修通。经过这样的修通过程,才能够让其他形式的焦虑与精神历程显露出来。然而,尽管管此案有着种种限制,她仍然觉得它具备了完整分析的基本要素,也足以刻画出患者的人格特质与她的分析工作。
十五年之后,她开始致力于本书的出版工作。她细读每次晤谈的记录,并且审慎地编辑文字风格,但没有更动内容,希望能够尽量保留原来分析的样貌。随后,她开始针对每次晤谈做自我评鉴,仔细审看每一个联想与诠释,并且将新的想法以及思考模式的转变都详尽地记录在晤谈过后的注记中,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说明她的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