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探索思考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当季羡林先生的母亲故去后,家中的老狗仍旧守望着它的主人,依依不舍。或许正因如此,这条老狗的形象才会萦绕作者心头七十余年。让我们走进先生的文章,去品味那字里行间流露的对母亲的愧怍与思念。
阅读批注
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总会不时想起一条老狗来。在过去七十年的漫长的时间内,不管我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我是在亚洲、在欧洲、在非洲,一闭眼睛,就会不时有一条老狗的影子在我眼前晃动,背景是在一个破破烂烂的篱笆门前,后面是绿苇丛生的大坑,透过苇丛的疏稀处,闪亮出一片水光。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无论用多么夸大的词句,也决不能说这一条老狗是逗人喜爱的。它只不过是一条最普普通通的狗,毛色棕红,灰暗,上面沾满了碎草和泥土,在乡村群狗当中,无论如何也显不出一点特异之处,既不凶猛,又不魁梧。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儿的狗却揪住了我的心,一揪就是七十年。1
1 铺垫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句话独立成段,引发读者好奇。后文进一步说明这只狗的普通之处,悬念迭起,为引出后文做了铺垫。
因此,话必须从七十年前说起。2当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子,正在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系二年级。能够进入清华园,是我平生最满意的事情,日子过得十分惬意。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是在秋天,我忽然接到从济南家中打来的电报,只是四个字:“母病速归。”我仿佛是劈头挨了一棒,脑筋昏迷了半天。3我立即买好了车票。登上开往济南的火车。
2 倒叙
作者先写自己脑海中对这只狗的印象,再缓缓引出七十年前的回忆,避免了平铺直叙,通过情节的一波三折积蓄情感。“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有致的情节可以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浓郁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