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提到以园林著名的扬州,我们一定觉得那里的人都是懂花、爱花的,但生长在扬州的朱自清先生却会说,那里的人“不算是爱花”。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懂得了赏花的乐趣,最终感受到看花的真谛的?让我们跟随他的回忆一起寻找答案。
阅读批注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1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1 铺垫
在开篇中,作者坦陈自幼缺少“看花”的机会,交代出“花事不盛”的客观环境,进而引出家人并不爱花的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也自然缺少看花和爱花的兴趣。以“花事不盛”开篇,增强了后文作者对花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情节张力,也让文章形成层层递进的严谨结构。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仔细想想,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2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3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