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探索思考
从标题可知这是一篇与“吃”有关的文章。描写美食大多少不了写到做法、品相、味道,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记忆,来看看文学大师汪曾祺先生对于“吃”的表现和那些常见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阅读批注
蒙古人从小吃惯羊肉,几天吃不上羊肉就会想得慌。1蒙古族舞蹈家斯琴高娃(蒙古族女的叫斯琴高娃的很多,跟那仁花一样的普遍)到北京来,带着她的女儿。她的女儿对北京的饭菜吃不惯。我们请她在晋阳饭庄吃饭,这小姑娘对红烧海参、脆皮鱼等等统统不感兴趣。我问她想吃什么,“羊肉!”我把服务员叫来,问他们这儿有没有羊肉,说只有酱羊肉。“酱羊肉也行,咸不咸?”“不咸。”端上来,是一盘羊腱子。小姑娘白嘴把一盘羊腱子都吃了。问她:“好吃不好吃?”“好吃!”她妈说:“这孩子!真是蒙古人!她到北京几天,头一回说‘好吃’。”
1 提示中心
本文的主题中心是吃羊肉,开篇第一句点到了作者将要写到的几样素材:蒙古人、羊肉以及蒙古人对羊肉的特殊情结。让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也为随后写“蒙古姑娘空口吃羊腱子”的事例做了铺垫。
蒙古人非常好客,有人骑马在草原上漫游,什么也不带,只背了一条羊腿。日落黄昏,看见一个蒙古包,下马投宿。主人把他的羊腿解下来,随即杀羊。吃饱了,喝足了,和主人一家同宿在蒙古包里,酣然一觉。第二天主人送客上路,给他换了一条新的羊腿背上。这人在草原上走了一大圈,回家的时候还是背了一条羊腿,不过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次了。2
2 引用逸闻逸事
作者为了表现“蒙古人非常好客”这一特征而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里的客人和陌生的主人们之间仿佛有着天然的默契,都自觉地共同遵守着一个约定似的,反映出族人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故事里的主客都没有姓名,这使得这个故事具有一丝传说色彩。作者通过叙述这则逸闻传说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底色,为“吃羊肉”这件事增加了一点信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