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2年春到1924年冬,在民国的这13年里,皇帝和总统同住在京城腹地。对清廷而言,这是清王朝的末日余晖,对民国来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不过乌云压顶,仿佛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西方国家并不理解,皇帝退位后还能保留尊号,这显然有些不正常。他们认为,民国政府为皇帝保留这些特权不过是出于礼节,给这位名存实亡的亡国皇帝保留最后的尊严罢了。许多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快便将“优待条件”遗忘,哪怕他们看过里面的内容。
在他们看来,宣统帝和其他退位的皇帝没什么区别,所以他们按照欧洲一贯对前君主的称呼,称宣统帝为“前皇帝”。在欧洲人看来,这个称呼很适合宣统帝,因为不管这个在紫禁城的孩子怎么称呼自己,他都已不再是中国的皇帝。然而,有些人隐约察觉到,和欧洲退位的君主不同,溥仪事实上还保留有皇帝的朝廷和龙椅。所以,不管称他为“皇帝”还是“前皇帝”,似乎都不太合适,于是在中国的西方人做出折中处理,管他叫“小皇帝”。
按照和民国签订的正式协议,皇帝被允许保留尊号,但协议中并未提及“皇帝”前面要加上“前”或者“小”,所以很多人对此感到怀疑,“为什么民国会允许一个自称‘皇帝’的人留在其首都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合理,也很容易回答。民国并不傻,皇帝虽然保留尊号,但按照汉语的措辞要求,其尊号并没有“大清皇帝”的意思。
西方人对中国皇帝的称呼都要和朝代紧密相连,而不是疆域意义上的皇帝。在中国,改朝换代的时候,国号也要相应做出改变。比如,公元618年李渊建立新王朝,定国号为“大唐”;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新王朝,定国号为“大宋”;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定国号为“大明”。历代皇帝在其统治时期,不管疆域大小,都会在名称后加上“国”字,比如“大唐国”“大宋国”或“大明国”,这也就意味着朝代为唐朝、宋朝或明朝。“大”这个字被视作一种尊称,有“伟大”之意。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如果王朝倾覆,那么就不再使用“大”来称呼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