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禁城的黄昏

第六章 1911辛亥革命

字体:16+-

1908年11月,年幼的溥仪登基,按照王朝惯例定年号为“宣统”。外国人更喜欢用这个约定俗成的年号来称呼皇帝,这的确很方便,因为在中国,皇帝的真名是人们要避讳使用的。皇帝的名字终生不得被称呼,他在世的时候,人们只能称他为“皇上”,即便去世后,也不能使用他的名字,而是按照敬奉先祖的仪式用庙号来祭祀他。史官编纂史书时用皇帝的庙号来做记录。无论是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得用庙号来称呼皇帝。光绪皇帝的真名叫载湉,尤其是这个“湉”字,人们要避讳,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不能使用。他的年号为“光绪”,去世后获得的庙号是“德宗”。

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通常会认为,直接称呼“光绪皇帝”是轻率无知、甚至缺乏教养的表现。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德宗皇帝”。就像外国人所熟知的乾隆皇帝一样,对他的正确称呼应该是“高宗皇帝”。

按照惯例,前任皇帝去世后的第二年才能使用新年号。因此,1908年一整年大致对应的是“光绪末年”或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才是“宣统元年”。

醇亲王出任摄政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袁世凯的一切职务,以他有足疾为理由,让他回老家养病。人们很难忘记,袁世凯在1898年的一系列事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辜负了皇帝对他的一片信任。从那以后,他平步青云,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直到太后结束统治。1901年,袁世凯被提拔为直隶总督,1903年,任练兵处会办大臣,1907年,调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毫无疑问,袁世凯很清楚,自己的仕途官运乃至身家性命都和慈禧太后的掌权与否息息相关,所以不难理解,在义和团运动平息后,他为什么要竭力反对光绪帝重掌政权。

袁世凯在外国人眼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这对光绪帝是很不利的。袁世凯从一开始就看穿了义和团的图谋,所以1900年身为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利用手中的职权对省内的所有外国人进行保护。此外,他是个机会主义者,很善于根据局势调整自己的策略。他清醒地认识到,太后联手义和团对抗西方列强是极其荒唐的。袁世凯其实思想相对比较开明,如果不是因为发生在1898年的那段不愉快的插曲,他或许可以借助西方各国的巨大影响力迫使慈禧退位,重新扶持光绪帝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