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作盛极而衰。当资本主义在美国走向山之巅时,暗流一直在涌动。就像美国学者约翰·海恩斯在《柯立芝及柯立芝时代》的序言中所说的一样:“二十年代的繁荣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虚假不是其中之一。”柯立芝繁荣之下,最大的暗流是贫富差距加大。
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追求金钱与财富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美国几亿脑瓜一起开动,寻找创造财富的方法,将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一部分掌握资源的托拉斯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劳动者只能拿到一小部分。
穷人经济学的创始人亨利·乔治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却是遍地贫困?为什么那么多的财富却没有使所有的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什么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却没有大量的廉价商品?……”
乔治提出的问题,都在指向贫富差距。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普通劳动者为了生存,只能出卖劳动换取所需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在利益分配中资本家得到大部分收益,而劳动者只能得到维持自己及家人生存的一小部分,这就是所谓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过程。
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决定了分配的天然不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又是如何进一步拉大的呢?
首先,资本本性使然。获得更多财富的资本家并不是将所有财富全部消费,有一部分会再次进入生产领域成为资本,或者进入金融领域投资,获得资本利得。普通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得到的少,而这些并不能称得上财富,因为大部分都会用来支付生活所需,剩余可支配资金少得可怜,他们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将财富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投资,获得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