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茶最早销边疆
黑茶是六大茶类中的一种,过去主要是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俗称“边销茶”。早先人们对它的认知并不多,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原来在西方高发的“现代病”在我国的比例不断上升。这时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现象,以奶、肉为主食的边疆少数民族很少有得“三高”这些病的。经过观察和研究,黑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研究发现,黑茶具有很强的解油腻、消积食的功效,西北少数民族甚至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二字从文献资料上看,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的奏疏中。针对当时安化黑茶味美价廉,对官茶形成的严重冲击的情况,政府为了稳定市场,保证收益,就把安化黑茶变为官茶,用于茶马交易。陈讲在奏疏中讲道:“以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这段文字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在此之前已有其他的茶参与了茶马互市,那就是四川的“乌茶”。
聊黑茶,不能不提到“茶马互市”。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朝,是古代中原地区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不用货币买马的原因,一是运钱不便,同时又担心对方把铜钱祷成兵器,故以布帛及无用之茶叶易马。茶马互市在满足国家充实军备的同时,也能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起到治边安疆的目的。黑茶就是在茶马交易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茶类。那时候,参与茶马交易的由四川粗老绿茶制成的蒸青团茶在运往边境交易的路途中顶风冒雨,人扛马驮,跋山涉水。长达数月的运茶路上,茶叶在行进中颠簸,并在湿热作用下使得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发生了氧化。本是绿色的原茶,到达目的地后,外表变成了乌青色,所以人们将之称为黑茶。四川乌茶应该是中国黑茶最早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