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考
《四十二章经》的真伪是曾经成为问题的。梁任公先生有《〈四十二章经〉辨伪》一文,说此经撰人应具下列三条件:
(一)在大乘经典输入以后,而其人颇通大乘教理者。
(二)深通老庄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者。
(三)文学优美者。他说:“故其人不能于汉代译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国、两晋著作家中求之。”
梁先生引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云:
《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十八章。”
他又引僧祐《出三藏集记》云:
《四十二章经》,“《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
梁先生结论云:
道安与苻坚同时,安既不见此经,则其出固在东晋之中晚矣。
汤锡予先生(用彤)论此事,曾说:
梁氏断定汉代未有《四十二章经》之翻译,则似亦不然。盖桓帝延熹九年,襄楷诣阙上书,内引佛道有曰“浮屠不三宿桑下”,似指《四十二章经》内“树下一宿”之言。疏谓“天神遗浮屠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而经亦云“天神献玉女于佛,佛云革囊众秽,尔来何为”。据此则襄楷之疏似引彼经。
然襄疏所引文字朴质,现存之经文辞华茂。梁氏据此,谓非汉人译经所可办。则是亦可有说。
盖《开元录》,载孙吴支谦亦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并注言“文义允正,辞旨可观”。则是经乃前后有二译:一则出于汉桓帝以前,为襄楷所见。一则译自支谦,想即现存之本。后人误传,标为汉译,故其文笔不似出汉人手也。
东晋道安经录未列入《四十二章经》,而祐录著录者,则亦有其说。盖《高僧传》曰,竺法兰所译,唯《四十二章经》流行江左。江左为支谦译经所在地,故僧祐、慧皎均得见之,而道安未至江左,未见支译,故未著录。是汉译此经必在此前已罕见,而僧祐、慧皎之时支译早误指为汉译矣。(《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义》,页二——三)(编者按:“远流本”此处补有胡适按语:“适按,汤君后来定本,已大改动。他不信竺法兰之说,以为此系后起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