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馄饨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北方很多地区的重要传统。在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这天,人们用长长的面条象征夏至的长昼,期盼幸福的日子长长久久。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面
“冬至馄饨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北方很多地区的重要传统。在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这天,人们用长长的面条象征夏至的长昼,期盼幸福的日子长长久久。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此外,在黄河流域,夏至前后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古人用新麦做成面条,用“尝新”来表达丰收的喜悦。
夏至这天,老北京的习俗是吃冷淘面,俗称“过水面”。清代北京岁时风土杂记《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也。乃都门之美品。”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后,先放到凉水中涮一涮,抖一抖,叫作“拔凉”。过水后的凉面清凉降火,吃起来不像热面那样软,嚼着筋道带劲儿。
早在唐代,凉面就是一种流行的吃法,而且制作相当讲究。杜甫有一首诗叫《槐叶冷淘》,将加入槐叶汁的碧绿凉面描写得诱人心魂,“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在苦夏时节来一碗冷淘面,保准让人胃口大开。
中国人自古对面条情有独钟,各地都有自己的“当家面”。面条表面看上去低调不张扬,一碗简简单单的白面而已,可一旦淋上各地特有的浇头,立刻呈现出万千姿态。阳春面、炸酱面、肉丝面、热干面、担担面、油泼面、臊子面……长长的面条连接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成为一条文化交流的“美味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