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春

自序

字体:16+-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一套知识和文化体系,它以科学为出发点,和太阳直射点、天文历法严丝合缝、不差分毫;每个节气的命名,又紧扣气候学和气象学,反映了季节转换、温度升降、降水多寡、天象变化等等,既有科学依据,又具文化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在我国耳熟能详,在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也广为人知。

有证据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敏锐地察觉到,每天的太阳不一样高。他们发明出圭表来测量太阳高度,就这么测了好多年,祖先们总结经验:太阳每天有多高是有规律可循的。太阳到达一定高度时,总会有一些天气大事发生;这些大事发生的时候,庄稼长得就不一样了,该干活儿了。就这样,祖先们成功地把天文学、天气学、物候和农学联系起来,组成一套词库般的历法,告诉大家每年什么时候太阳会有多高,这时候天气会怎么样,庄稼会怎么长,该干什么农活儿,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并把它归类在天文篇。

现在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严格对应。如果把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看成一个圆,二十四节气正好把这个圆二十四等分,每个节气之间相隔十五度。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的出发点是如假包换的科学,具体说是天文学。它和阳历的日期能对上,和农历反而对不上,因为农历是阴阳历,因此说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错误的。不过,二十四节气确实不仅仅是科学。每个节气都有优雅的名称,使我们联想到大美时节的画面和令人向往的意境,引无数文人骚客作诗赋词,泼墨挥毫,构成一个文化宝库。

譬如,提到清明节气,我们一定会想到“雨纷纷”。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