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全集4册)

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秋 序言

字体:16+-

我们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候,还以大约23.44°的倾角发生着自转。正是这个自转的倾角,使地球上有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使南北半球的季节几乎完全相反,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虽与农时有关,但其本质与日照有关,因此,它与主要参考月亮变化的农历并不匹配,反而与较多参考太阳周期变化的公历日期基本吻合。

一年被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意味着每个节气对应十五六天的时间,似乎有些粗犷。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季节变化,这十多天又被分成了上中下三段,每段大约五天,各选取一个代表现象,美其名曰“三候”。古代的一些文人阶层还弄出了对应的“花信风”,为每五天寻找一个代表花卉,流传至今。

不过,花信风一事并不像坊间所传那般起源自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是源自南宋程大昌的《演繁露》。程大昌在书中摘录了南唐徐锴《岁时记·春日》里的一段话:“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初而泛观,则似谓此风来报花之消息耳。按《吕氏春秋》曰:春之德风,风不信则花不成。乃知花信风者,风应花期,其来有信也。”遗憾的是,徐锴的这一著作已经失传,让人难以知晓书中到底还有没有更多的内容。但显然,其与今天所言的花期大不相同,而是指风,乃是风信——清明前后,开花时节的春风。

宋代也确实有了“二十四番花信”或“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但仍无具体所指,如宋末周密有诗云:“禁烟时节燕来初,对此新晴 一壶。二十四番花信了,不知更有峭寒无。”将二十四番花信风具体化的是明代王逵的《蠡海集》,其从小寒开始,一直写到谷雨,自梅花始,终于楝花,为每个节气配备了三种花,共计二十四种。然而,清代王廷鼎则认为应该将花信覆盖至全年,于是对其进行增删,平衡四季,每月取两信,十二个月也凑出了二十四种花,但王廷鼎的观点并未产生太大影响。目前所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主要是指王逵所归纳的春季植物开花的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