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帖子被转得挺火,作者毕业于国外大学,文中作者自称对外国文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节日期间,该作者前往在国外定居的妹妹家,怀揣红包准备礼物,由此引出了“为自己只知送钱而感惭愧”的话题。
结果发现他们相互馈赠的礼物要么是旅游合集、要么是书籍画册、要么是亲手做的小东西……
这位作者很尴尬,现金红包一直没好意思送出去;并自问作为一直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居然沦为拜金主义,送礼只会送钱了。
该作者一顿痛悟,致使此帖文长且举例甚多。
我相信这位发帖作者是真心自省,目的也想唤起读者的反省。
同时,我却亦有所不解。
事实上,是不是主要问题出在自身呢?也许是因为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
中国自古俗语有:“秀才人情纸半张”, 指的就是送礼的本意和境界。
文化人之间送礼,从来都是送自己的书画作品或书籍等。“纸一张”竟然可以作为一件珍贵的礼物,反映了自古我们“珍惜字纸”“崇尚知识”的良好美德啊!
送礼之道,重要的当然是送得合适、送到心里去。
撇去商道中五花八门有目的性的送礼花招,在文人辈出的民国时期,友人间的送礼总是别具心裁。
其中,鲁迅送礼绝不走奢华路线,遵循“礼轻情意重”的君子之风,身为作家,他曾多次赠送自己编写的书籍给友人以表感谢:“我现并无什么东西出版,只有一本《思想·山水·人物》,当于日内并《小约翰》译本一同寄上。”
丁玲回忆说:“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过我几本他自己的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的书都包得整整齐齐,比中药铺的药包还四四方方,有棱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