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对话。
——大叔,你是哪个星座的?
——我是水瓶座的。
——哇,你果然是水瓶座!怪不得大叔那么有才华!
其实真相是我根本不信星座的,我简直觉得每个星座的优点我都有呢!
不过在刚才那段对话里,包含了一个论证过程,这个论证过程有一个没有说出来,但是大家都认为你会认可的隐含假设。
客观事实:大叔是水瓶座。
隐含假设:水瓶座都是有才任性的人。
推导结论:大叔是水瓶座,所以他有才华很正常!
这不科学,我有点才华是因为我一直坚持阅读,思考,辛辛苦苦工作15年的积累好不好?和我是水瓶座有什么关系?没有过人之处的水瓶座大叔满街都是啊!
你看,离开了这个隐含假设,很多论证都是不成立的。在我们日常沟通交流中,几乎所有的论证当中,都会有发言者认为的理所应当的理由没有被说出来。而正是这些没有被说出的理由,成为联系整个论证的纽带。
本书作者黄鑫老师曾在微信公众平台“秋夜青语”接受了一次微访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此平台上回复“微访谈09”进行查看)。
黄鑫老师在微访谈中分享了自己从一名自考生通过考研最后变成大学教师的逆袭故事。分享后很多同学通过微信提出了他们的问题:
“我很好奇,黄鑫老师后来愈战愈勇,为什么高考却没有考好呢,感觉只要肯努力二本应该不成问题啊,他是否曾后悔没有早一点努力,否则以他的能力可能不仅是现在这样(虽然现在也挺不错)?”
把这句话里面的逻辑结构抽象出来就是:
假如黄老师早点努力
那么黄老师高考就会顺利考上好大学那么黄老师现在一定混得更好。
不过刚才这个推导顺序并不能展示出这个学生完整的思考过程。因为,我们还没看到他心中的“假设”。更加完整的思考过程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