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不相信倔强,
北上广也不相信眼泪。
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这一年,他才二十九岁。
作为从小就到处搬家、没什么背景的孩子,白居易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有段时间,他读书刻苦到口中生疮,手中磨出茧子,不仅头发都白了,抬眼望去,眼中全是星星。他像高三冲刺一样,苦读了十几年,“十七人中最少年”是对白居易多年努力的最佳褒奖。
中进士后,白居易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相当于现在在部委工作,很有前途,晚唐很多宰相都是在校书郎的岗位上起步的。
白居易有一个同事叫元稹。元白二人一起上班,一起下班,晚上还要到街头撸串喝啤酒……那些长安城的烟火人间,都被哥俩儿默默记在心中。
作为成名已久的学者型官员,到底该怎么报效朝廷呢?写诗。元白二人决定搞一种新乐府,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题材的诗基本以讽刺现实为主,力求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击中社会热点和读者痛点,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千万不要无病呻吟写鸡汤,白居易写了什么呢?比如《卖炭翁》,即便大爷身上只穿着一身单衣,依然乞求天气再寒冷一点儿,这样自己的一车炭才能多卖点钱。苦不苦?惨不惨?劳动人民不容易啊!可宫中的狗奴才,用“半匹红绡一丈绫”就换走了大爷的炭,典型的强买强卖。白居易写诗让他们上了热搜,看朝廷管不管?
比如《杜陵叟》。杜老头儿平时种点贫瘠的土地,而今年又没下雨,所以收成很不理想。可官府的衙役不管,赋税一分都不能少。皇帝英明神武,马上下达免税的命令,让杜老头儿能过一个安心年。衙役把杜老头儿榨得一干二净之后,才把免税令拿出来:“不好意思,陛下给你免税了,赶快叩谢天恩吧。”钱拿了,事办了,就坑一个杜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