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山东聊城临清人,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早年曾留学海外,精通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十二国语言。他翻译了包括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内的许多梵语文学经典。季羡林先生尤其精于吐火罗语,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此种语言的学者之一。学界评价季羡林先生“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著作汇编成二十四卷《季羡林文集》。
20世纪3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印度学。德国的冬天格外寒冷,哥廷根大学食堂的一位厨师注意到一个来自东方的留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这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悄悄地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着,边看书边吃饭。
时间一长,热心的厨师逐渐和这个中国学生熟悉起来,交谈之中知道了他漂洋过海来到德国,诚心求学,但是由于生活窘迫,只好避开用餐的高峰,在没什么人的时候点最便宜的饭菜充饥。说这些话的时候,季羡林的脸上始终带着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厨师听完之后,被这个年轻人求学的坚韧和刻苦精神打动了,他提出帮季羡林在大学外面找一些兼职来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他的经济压力了。
没想到季羡林摇摇头说道:“我兼职打工,的确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国现在十分贫弱,她需要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我不去打工,只不过自己生活拮据,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尽早回去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