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为了抗美援朝事业奉献了生命,毛主席听到爱子去世的噩耗后,心情极度悲痛,但也表现出了伟人的超然胸怀。父子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语云,“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赫赫有名的父子,合力建功立业,为后人所称道,比如将军父子李广和李敢,文学家父子苏洵和苏轼、苏辙。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史家父子——司马谈与司马迁的故事吧。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他所取得的成就与父亲司马谈也是分不开的。
司马谈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太史令,专门负责撰写国家史事,他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哲学历史,对汉代以前的思想和学问有着广泛的研究。司马谈一直有一个宏愿,就是写一部通史,把从春秋至西汉的历史都记述下来。为此,司马谈一边在太史令的职位上积极作为、履职尽责,一边为著史而广泛搜集文献资料。
司马迁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十岁时就能诵读《尚书》《左传》《国语》等许多古文典籍,二十岁时已经遍览当时能读到的各种经典。司马迁一直希望能有父亲那样渊博的学识,并为之不断努力。司马迁二十岁时,父亲认为司马迁应该走出家门去增长见识,切身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民情,便安排他去游历天下,同时在各地继续搜集撰写史书的材料。司马迁在外游历一年多,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不仅考察了各地的历史遗迹,搜集了散佚各地的历史旧闻,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胸襟与眼界。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归来后,司马迁也入朝为官,他的学识和本领都在不断增加,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
后来,司马谈因为与汉武帝有意见分歧而遭到猜忌,又身患疾病,最终郁郁而终。那部没写成的史书成了司马谈最大的心事。临终前,司马谈握着儿子的手,一面落泪,一面郑重嘱托,要他接替自己太史令的职位,写出那部史书,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司马迁答应父亲,一定会完成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