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这里是故宫

·伍·没有暖气,宫里人是怎么取暖的

字体:16+-

对于古代人来说,春、夏、秋、冬这四季,最难熬的就是冬季。春秋不用说,一般都很舒服,夏天虽然热,大不了光膀子不盖被,但是冬天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没有暖气,取暖大多靠“抖”,尤其漫漫冬夜,有些体质弱的人可能抖着抖着就没了。

不过有一个人却特别喜欢冬天,还专门写了首咏冬夜的诗:“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这个爱冬夜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他爱冬夜的原因在诗的后半部分写了—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通俗点解释,就是说“我家‘暖气费’交得多,暖气足,屋子里特暖和”。到底这个暖气是怎么来的呢?为何暖到让乾隆这么爱?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紫禁城里的取暖神器。

取暖神器1:皇宫里的“暖宝宝”和“汤婆婆”

人冷先冷四肢,手脚只要暖和,全身就不会觉得冷。古人也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发明了专门用来暖手脚的“暖宝宝”—手炉和脚炉。清宫剧中,它们的出镜率极其高,尤其是手炉,小主们捧在手上,抱得紧紧的,一边暖手一边聊“八卦”,特惬意。

这种手炉多数为铜质,也有珐琅镶嵌,其上盖为铜质,还弄点小洞做成镂空花纹,以便传热。有人担心它太烫,其实想多了,古人在设计它时肯定会考虑:手炉的炉身分为两层,首先将木屑或砻糠放入内胆点燃,让它充分燃烧,然后再用外罩包住内胆,巧妙地利用内胆与外罩之间的空气传导热量,便可有效避免烫伤。

脚炉的原理和手炉类似,不过它们都有一个缺点,没法给被窝暖热,因此,暖床神器“汤婆婆”就登场了。这个“汤婆婆”学名叫“汤媪”,它是扁圆形,大多为铜质或锡质,使用之前往里面加沸水,和咱们现在用的热水袋一个道理。

取暖神器2:大炭盆,感觉还能用来烤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