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宁宫的月台上,有这么一个东西特别让人疑惑,很多人看到它都以为是日晷,不过细细看,它的样子又有些“怪”。
日晷有一根斜竖着的指针,可这个没有。同时,日晷只有一个晷盘,而这个却是双层,上面还有个贴合着的指针。
看到它,我就想到小时候校门口摆摊卖的那种“转转糖”,拨动指针,转到哪个动物,就用糖稀给你做成这个动物的样子。
慈宁宫前这个“日晷”长得很奇怪,其实它根本不是日晷,而是日晷的“妻子”月晷。
众所周知,日晷是利用太阳光来测算时间,“晷”,本身就有影子的意思,不过日晷的局限性很大,没有阳光就没法看。比如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日晷就起不到作用了。其实聪明的古人早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巧妙设计出了根据月亮来看时间,专用于夜间的“月晷”。慈宁宫前摆放的就是月晷。
简单介绍下月晷的样子和工作原理,它大体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面的大盘叫“地盘”,上面的小盘叫“天盘”,指针叫“月引”。
在地盘上刻着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顺时针排列,叫“时盘”,而天盘上按照从“初一”到“三十”逆时针的方向均分为30份,每份为一日。同时,在相应的日期上还标注了和月亮相关的“朔”“上弦”“望”“下弦”等字样,这是“日期盘”。
和日晷直接看影子读刻度不同,月晷的操作很复杂,首先要转动天盘,将盘上的一个向外指针(时引)指向当日的朔望月日期,然后再转动中间的月引,将其对准月亮,当环内没有月光时,说明已经对准,这时候月引在时盘上指示的就是当时的时刻。
其中的原理和月亮每天升起的角度和时间都大有关系,比如月亮只有朔日那天在上中天,以后每天都会向东移动13度左右,所以时盘也得根据这个角度来调整,而且时盘转的角度还得由下面的日期盘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