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以后,大家改用白话文写文章,有少数迷恋骸骨的人,偶然情不自禁地作几篇古文,写几首旧体诗词,便拿“旧瓶装新酒”的比喻来聊以解嘲:他们以为文体虽旧而思想却是新的,正和旧瓶里装着新酒一样。后来用白话作的文章,也有理论和思想都很陈腐的,便有人说:“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陈酒的。”
其实这些比喻都不切当:酒和瓶是两种东西,而文章的外形与内涵却有连带关系。用白话作的文章固然可以有理论和思想都很陈腐的,但用古文的格调写出来的文章,绝不能把现代的学术思想充分发挥。理由很简单:古人的语气不能代表现代人的说话;而古书里的词汇也不够做写现代文的运用。举例来说,六朝人都喜欢作骈文,但六朝人翻译佛经却另创一种新散文,因为骈文的格调不能把经典的原意完全表达出。同样地,我们如果用古文的格调来写一篇讲辩证法的论文,或翻译一篇外国的小说,一定词不达意,连作者或译者自己看了也会莫名其妙的。(用古文来翻译西洋的哲学及文学作品,严复、林纾都尝试过,但就他们的成绩看来,有许多地方把原作的精意遗漏了或改变了。尤其是文学作品,用古文翻译,会把原作的精神完全失去了的。)
古文是骸骨,我们不能把灵魂装进骸骨里去,使它起来跳舞,正和不能用古文的格调来发挥现代的学术思想一样。因此,我们如果为要了解古代的学术思想或鉴赏过去的文学作品,不妨把《庄子》《文选》一类的书选读。但倘妄想靠这些古书来开拓思路,丰富词汇,以增进写作能力,简直是缘木求鱼。尤其是模仿那些古书的格调来写文章,其结果非离开现代,把自己造成一个古董不可。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一班在五四时代大声呵斥作古文或旧诗词者为迷恋骸骨的,或曾受五四的洗礼努力用白话写作而现在已成了名的,正在回过头来劝青年们多读《文选》一类的书,以增进写作的能力;或借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陈酒的比喻,以为文章可以不必讲形式的新旧,很巧妙地把“白话”“文言”并为一谈。无论他们是真正的蒙昧或有意欺骗青年,在客观上不能不认为是时代的反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