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是最普通的吸血性双翅类的昆虫。种类倒并不像想象中这样多,全世界的既知种,也不过1000种,同种异学名的不少,竟有一种而得了三四十个异名的——热带多些,寒冷地方较少,但也有分布全世界的种。
学术上所称的蚊科(Culicidae),是把吻长、翅和体表有鳞片的双翅类昆虫都包含在内,其中原有许多非吸血性的;为了区别起见,又把吸血性的蚊,归入蚊亚科(Culicinae)。我们普通所说的蚊,就是属于这亚科内的。
蚊亚科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疟蚊类(Anophelini);一是常蚊类(Culicini),含着疟蚊以外的大部分。温带地方,疟蚊的种类极少,数目也少,几乎全是常蚊类。热带地方,疟蚊的种类虽不少,但和常蚊类的比较起来,却仍旧是少得多,而且数目方面也同样少。
雄蚊
雌蚊
疟蚊因为能传播疟疾,所以大家都颇注意,其实常蚊也不能忽视,像黄热病、发疹热等,都是由常蚊传播的。豹脚蚊传播的黄热病尤其算一种极凶险的传染病,幸而分布的地域不广,亚东方面简直可说毫无关系。
疟蚊类和常蚊类,在习性和形态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无论幼虫时代、成虫时代,都容易看出。现在简单地说明如下:
成虫的头部,吻在中央,两侧有触角和触须。触角上各节的毛,两类中都是雄的较长。触须却可以作为区别两类的特征,就是:疟蚊类的雌蚊,触角差不多和吻同长。常蚊类的雌蚊,都比吻要短得多。雄的,在疟蚊类中,也大略和吻同长,但末节膨大;常蚊类中,虽长的短的都有,但末节都不膨大。静止在直立面和平面时的姿势,两类也有显著的不同:常蚊类身子多和面平行,疟蚊类多呈(与)45度相近的角度。
疟蚊类的卵,黑色,呈纺锤形,平铺地浮在水面。产时是一粒一粒地产下,但多数又集成稀疏的麻叶形。常蚊类中也有产和疟蚊相似的卵,像草蚊类,但大多数多呈酒瓶状或棍棒状,粗粗的下端,有浮游具,使它直立在水面,颜色是黑褐。产时也不是一粒一粒地产,一次产下的卵,全体附在侧壁,呈纺锤形,两端微微向上翘,和独木船相似,所以在欧西叫作“卵舟”(德语是Eierkahnchen,英语是rafts)。疟蚊类的卵,在自然界中不容易看到,而常蚊类的卵舟,倒是常常有得遇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