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乖,摸摸头2.0

求之于外的无私年代

字体:16+-

当人们看到竖立围墙后私空间所引发出人的自闭和保守以及其后阳奉阴违的缺陷时,当人们看到推倒围墙后公共交流和沟通中光明正大的优势时,对外向交流的过度依赖,对内向交流的过度贬低让人们忘记了任何一种思维模式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淀,都存在优缺点,都各有一套自我修复的完整机制。而现在,这种忽视围墙功用的武断选择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段境遇下因自我缺乏依持和修复的厚度而让吞食新物的难以消化带出感受上的迷茫和空虚。

在如今知识经济的年代中,客观上,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频率之快已经不容人们做过多的思虑;主观上,以往那种经过个人的深思熟虑而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实有也已经演变成只单方面接受外界知识的状态。

人们习惯于把全盘通吃的知识和信息当作日后依持的工具,也习惯于把这种知识和信息原封不动地储存起来等需要之时再当作商品拿去出售和交换。当人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中转站的时候,因库存的内容和自我之间并不存在实有关系,所以人逐渐成为一个脆弱的空壳。在当下,如果一个人是把精神求之于内,那么他会被看作是一种压抑、畸形的病态,一种与时代的不和谐。在缺少社会标准约束的状况下,在求之于外的洪流中,带着脆弱空壳的人们只能把一切寄托于直觉和本能,也只能把本能的欲望不经思辨就功利地诉之于获得具体物的实有上。

人们对外物倾注了太多的关注以至于把人的价值体现也完全地依托于物的实有上。人们总以为物质需求的提高和满足既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实现,也是个人自由的实现。人们开始忙碌于娱乐年代的集体欢腾,忙碌于审美泛化所带来的对外物纷繁的感官满足。而这些原本只不过是商业社会促进消费的娱乐游戏却被人们当作慰藉各自心灵的工具。商业社会双面的供求结构决定了必是存在专门的人群在提供各式各样的关于精神需求的解决之道,受众也习惯接受被触动而不是以往的主动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