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罗马:七次劫掠史

Ⅱ02

字体:16+-

诸如此类的罗马菜同样受到罗马穷人的追捧,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穷人只能把番茄酱淋在低品质的肉上。中上品质的肉只有富人能吃得起,穷人只能吃得起百叶和肝等动物杂碎,不少经典罗马菜就是在这些不值钱的杂碎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罗马穷人的日子并没有比从前好过多少,大部分穷人靠打零工或街头卖艺维持生活。公元19世纪,意大利的私生子数量剧增,使用罗塔的意大利人数量达到顶峰。值得一提的是,罗塔是安装在孤儿院墙上的圆柱形装置,母亲们可以通过这个装置把孩子匿名送进孤儿院。弃婴数量连年暴增,乳母却十分紧缺。可以想见,等待弃婴们的将是何其悲惨的命运。意大利弃婴医院在19世纪的婴儿死亡率远高于中世纪。

“大旅行”游客是一群成日游山玩水、吊古寻幽的富贵闲人,根本没有心思关心罗马穷人的生活,唯独威廉·韦特莫尔·斯托里是个例外。古典时代,最穷的罗马人蜗居在公寓楼顶层,但是此时公寓楼底层成了他们的栖身之所,他们不得不终日忍受着街上传来的噪声和臭气。斯托里发现穷人们喜欢蹲在小煤炉旁取暖,煤炉是陶制的,房间由劣质的砖块堆砌而成,四面墙上满是灰尘污垢,破旧不堪的家具摇摇欲坠,“屋内连个底部装有洋葱形小灯的俗艳圣母像都没有,真是太简陋了”。[23]

罗马经济不景气,对移民的吸引力下降。教皇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前景更为暗淡,所以罗马对这些地区的农民依旧有着不小的吸引力。随着移民的减少,性别比也随之缩小,生活在城中的男性移民比从前更容易娶到妻子。公元1600年,罗马的男女性别比是3:2。到了公元19世纪40年代,这一比例缩小到了原先的二十分之一。要不了多久,那些来罗马谋生的乡下人便会融入当地的环境,变得和当地人一样,以至于“大旅行”游客常常分不清谁才是土生土长的罗马人,于是干脆把他们都说成是古罗马人的直系后裔。事实并非如此。在过去的1800年里,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移民纷纷涌入罗马。很多“大旅行”游客声称自己看到过长得像古典时代雕像的罗马人。台伯河岸区的居民有一种赏心悦目的自然美,令“大旅行”游客如痴如醉。斯托里这样描述他们:“回家的路上,(他们)把短褂子搭在一边肩上。女人们身着粗糙的羊毛长袍,站在门口处,透过阳台上的窗户向外张望,头上没有任何饰品,黑发在灯光下泛着光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