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电影快要拍完了,最近心情怎么样?
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纯制作费超过了30亿韩元。如果问我现在有什么想法,只想说“不过是100分钟的娱乐,却花费了过多的金钱和人们的血汗”。不久前,还为了Foley制作去了综合制片厂。
Foley是什么?
Foley是电影里的特殊音效,比如开关门的声音、脚步声等。大部分韩国导演都不怎么去录音现场,但负责此次配音的金锡元社长让我最好过去一趟,于是我去看了一下。在暑伏天,因为怕产生噪声连空调都关掉了,穿着厚重军服的特效艺术家们重复着猛地站起拔枪的同时向后仰倒的动作。金社长的要求也够奇葩:“能不能发出灵魂出窍的人的声音?”“膝盖中枪的人倒下的声音应该不是这样的吧?”他们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摔倒情景,为了创造哪怕能比眼屎好那么一丁点儿的摔倒艺术,数十次数百次地重复摔倒。如果这样拍出来的电影只有一万人次的票房,那么暂且不论作品的艺术性,导演的内心肯定是崩溃的,这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当时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这样的想法,如果说一位导演不顾票房,只顾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那么他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就您?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此重视票房的呢?
我那是不走运,但我从没懈怠过商业化方面的努力。还有,我想提醒您一下,在提出带有侮辱性的问题之前您最好过过脑子,否则您会发现这是今天采访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那么您认为自己“不走运”的原因是什么?
有很多外因,但现在说那些也没什么用了……说到电影的趣味性,就得思考,究竟是以谁为对象的趣味性。虽然电影对象被统称为观众,但观众是由非常多样的个体组成的,他们彼此有着各不相同甚至相反的情趣,那么我们应该迎合哪一部分人的兴趣呢?既然不可能跟30万名观众一一商量,那么就只能相信我自己了。如果我觉得有意思的话,那大家也都会觉得有意思。所有的导演都是首创者,也是第一位观众,他们通过迄今为止阅片无数所积累的经验生成了某种标准,以此判断自己作品的好坏。所以,是否拍商业电影的差异就来源于此。事实上,韩国的导演们制作电影的实力都大同小异。因为喜欢《勇闯夺命岛》这样的电影,所以拍出了《生死谍变》;因为喜欢侯麦和布列松,所以出现了《江原道之力》。总而言之,最终拍出来的电影是根据导演的标准而改变的,而这个标准是从别人制作的其他影片来的,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问题是,我喜欢的电影和大众喜欢的电影有太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