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不好,打孩子不对,这已经成为这届妈妈们的共识了。
有太多育儿文章在不断地告诫我们,父母吼孩子,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冲击和生理伤害到底有多大;不吼不叫才是合格父母该有的修养。
渐渐地,这种说法似乎成了一种魔咒。忍不住吼了孩子的妈妈,会陷入深深的后悔、自责,会因此怀疑“我不是个好妈妈”,担心“我的亲子关系破裂了吗”。
其实,与妈妈的这种情绪包袱,或者说想成为完美妈妈的心魔相比,偶尔失控吼了孩子并没有那么可怕。
坦白说,我也经历过许多亲子关系告急的时刻。
我承认,我打过年糕
年糕4岁时的冬天,在一个平淡的周末夜晚,在我第N次喊年糕去洗澡被拒绝了之后;在我脱下他裤子,他却乱蹬乱踢哭喊着“不要”的时候;在老人焦急地念叨“这样不行的!感冒了可怎么办!”的背景音中;在他激烈反抗,甚至还伸手打在我脸上的时候;我吼了他,嚷了他,甚至还在他身上拍了两巴掌。
这是年糕出生以来,我们之间发生的最大一次亲子冲突。
那一刻的我就像跌入陷阱的猛兽,疲惫焦躁,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在死循环:给我去洗澡!给我去洗澡!给我去洗澡!
就这样,我粗暴地把年糕扔进了澡盆。
我给年糕洗完澡、抱上床,年糕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扔进水里啊?”直到这时,我才终于从我的情绪里出来了,当时我的感觉糟透了:天哪,我到底在干什么?无视孩子的感受,不讲理、不沟通,简单粗暴不耐烦……作为妈妈不该犯的所有错误,我都犯了。
我知道自己搞砸了,但不可思议的是,我也突然有了一种释怀甚至隐约的放松。我意识到,原来我已经累积了这么多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我身体里横冲直撞、寻找出口,把我变成了怪兽妈妈。这时我才突然能够理解,年糕的感受应该也是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