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章的结语是“大制不割”,我想,老子在写到“不割”两字的时候一定想到,这是他“无为”思想的一部分。在宏大的形制上割来割去,就是老子所反对的那种“作为”。
老子的精神核心之一就是为大道让路的“无为”,即便在讲谿谷、讲婴儿、讲常德的时候,都已经蕴含着引向“无为”的势头。就像航海的人总会本能地张望灯塔,此刻,他又向“无为”这座灯塔看了一眼。
这一章,他又要谈谈这座灯塔了。
原文如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一段话,首先要解释的是“不得已”。这三个字,历来有几种解释,最常见有“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意,但在这里老子的意思,是做不到。苏辙解释道:“不得已,不可得矣。”
再要解释“天下神器”。如果直译,可为:“天下,是神圣的公器。”也可以把“公器”说得含糊一点,例如“天下是神圣的存在”。不管是“公器”,还是“存在”,既然是神圣的,就不要随便去动,应该保持足够敬畏。天下是“神器”,人们不可胡乱造次。这种观念,正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
另外,还有版本上的两点说明。一是王弼所注的版本中没有“不可执也”这句,但据其他文本和王弼在自己注解中透露的端倪,予以保留;二是“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句,第六十四章中也有,但比较之下,放在这里更为合适。
这样,翻译也就出来了——
要想摄取天下而大有作为,我看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