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通释

第七十九章

字体:16+-

我多次说过,老子的“柔弱胜强”不是策略。天下并不是一切柔弱都能翻身,在大道看来,只有心存善心、善念的柔弱才有希望。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当柔弱变得强大之后又怎么办呢?难道要无奈地等待着转回去吗?并不是。老子认为,即使强大了,也要以德报怨,不求报偿,不责于人。于是,一个“善”字,就能改变祸福轮转。

这一章就是讲述这个道理,结尾的八个字可谓字字千钧:“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道”与“善”的再度合体,由此,天下一切跟不上天道游弋雄姿的人也有切实的修行道路了,那就是做一个善人。做了善人,你即使还不认识天道,天道也已经认识你。

原文是——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里有两处需要解释。

第一行的“报怨以德”四字,在原本中出现在第六十三章,也就是我花了不少笔墨解释的“大小多少”四字之后。但是,放在那里确实觉得突兀,与上下文联结不上,根据陈柱、严灵峰、陈鼓应等学者的意见,应该移到此处。移进来之后,加在“和大怨,必有余怨”与“安可以为善”之间,这样,文句加了一层意思:“和解了大怨,必有余怨。如果以德报怨,是否能比较妥善?”

这就可以过渡到第二处了,那就是“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左契”是什么?是借据。“不责于人”,是不求偿还。连起来的意思是,圣人是握有债权而不要人家偿还的人。接下来,出现了“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的句子,最后这个“彻”,是指苛税。那么,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一种极具文学性的形象对比:一个“司契”,一个“司彻”,也就是一个握有债权不求偿还,一个握有税单到处盘剥。老子说,前者是有德之人,后者是无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