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莹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导:“不可批评别人”“当你批评别人时,一个指头指向别人,4个指头却指着自己”。所以,我们竭尽所能克制自己不去批评别人,却止不住心里如海浪般不断涌现的评语。不但无时无刻不在批评别人,竟连自己也不放过。
拜伦·凯蒂在1986年觉醒后悟出的“转念作业”(The Work),直接指明这一事实。她邀请我们在纸上坦然写出我们对别人的评语,把它们化暗为明,然后经由简短的“4句问话”反躬自问(inquiry),最后作“反向思考”,借此透彻了解我们执着的信念,从中悟出事实真相,释放自己,重获心灵的自由与平安。
我能有机会翻译拜伦·凯蒂的Loving What Is这本书,可说是一连串的机缘巧合。
数年前,若水借用拜伦·凯蒂的这套方法,教导学员们反观自己不自觉的“投射心理”。当时,我批评的对象是邻居:“我不喜欢邻居,因为她喂养各地的流浪猫,害得我们的爱车经常留有猫爪印。我不喜欢她太有爱心。”
由于研习时间有限,当时只教“反向思考”。我那项评论,经过反向思考后变成:“我不喜欢我,因为我喂养流浪猫。我不喜欢我太有爱心。”我一脸狐疑,因为我不认为我有喂养流浪猫的习惯,而且也不明白我怎会不喜欢太有爱心的我呢。
直到有一天,我蹲在巷口轻声安慰一只全身发抖的流浪猫,这才想起了那句反向思考。没想到,反向思考所说的竟然是真的。虽然我不像邻居用食物喂猫,却用言行在喂。更有一晚,一位朋友来电诉苦,聊到三更半夜他仍不肯罢休。等他谈完后,我立即疲累得瘫倒在床动弹不得,便忍不住怨怪自己太有爱心了。此话一出,内心不由得一震,没想到反向思考竟能揭露我一向没觉察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