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惠王时期,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厨师名叫庖丁,他是专门替梁惠王宰杀牛的,技术炉火纯青,宰牛手法也与其他人很不一样,就连梁惠王都连连称赞。
这个庖丁,他宰牛的时候,看到的并不是整头牛,而是观察到了牛的内部肌理结构。他的宰牛刀用了整整十九年,仍然锋利无比。只见他开始宰牛的时候,顺着肌理结构切下去,劈入牛身上较大的空隙,切下来的肉没有相连的,因为庖丁在切割牛身上筋骨相连的地方时,聚精会神,小心翼翼,放慢手中的动作,刀子在牛身上可以自如地切割,肉便一块块地掉在地上。
在切肉的过程中,还能听到骨肉分离的声音,这些声音呈现出一种音律感、节奏感。梁惠王询问庖丁:“技术如何修炼到这种地步呢?”
庖丁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在要做这件事情之前,已经仔仔细细地观察学习过,然后不断地改进。在掌握了牛的肌理结构以后,只要凭借往日的经验宰牛就可以了,不需要用眼睛,所以才能到达这种地步啊。”
成语寓意
庖丁掌握了整个牛的结构才能熟练解剖牛。这个故事比喻经过了多次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后,才能左右逢源。因此,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关注实质。
近义词 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反义词 一筹莫展、捉襟见肘
成语出处 《庄子·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