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叫匡衡的孩子,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匡衡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但是他的父母却没钱给他买书。匡衡很着急,他特别想积累点儿知识,他对现在的生活一点儿也不满意。
匡衡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样能够读到书。他冥思苦想也没找到有效的办法。后来,匡衡家有一个还算是富裕的亲戚,他们能够买得起书,于是,匡衡就恳求他的亲戚,他终于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匡衡跟着他的亲戚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后来,他有了独自读书学习的能力,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书。
匡衡没办法,只能借书来看。古时候,拥有书的家庭几乎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家,而且书特别少和珍贵,一般是不外借的。匡衡只能给有钱人家打工,他为了读到书从来不要工钱,只是要求借书读。
匡衡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儿,读书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一卷书,匡衡要十多天才能读完,为了加快速度,匡衡决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读书。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都已经进入了梦乡,可是匡衡却在油灯下苦读。
当灯油燃尽的时候,匡衡才意识到自己家徒四壁,根本买不起灯油。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匡衡呆呆地坐在黑暗中,不知怎么办才好。
一次不经意中,匡衡发现墙壁上有一丝亮光透了进来,他赶紧走近看个究竟。他发现亮光是邻居家里透过来的。此时,匡衡灵机一动,他拿来刀子把墙上的缝隙挖大,这样,匡衡就有足够的光亮来读书了。
匡衡借助着邻居家的光亮如饥似渴地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成语寓意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近义词 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匡衡勤学
反义词 不学无术、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