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首先号房子住进老百姓家里。这一片地区家家都种红薯,北方叫“山芋”。在这个时节,家家也都用红薯做粉条。不论是公社的街上、路边,还是各个村里的院子里、过道边,都有竹竿支起的架子,上面搭着晾晒的粉条。有的粉条很细,被叫做粉丝;有的就很粗或很宽,是名副其实的粉条了。阵阵北风吹来,粉条与粉丝随风飘拂,如同旧时舞台上老生演员的须髯。
白土公社的书记叫刘金档,五十来岁,人高马大,仪表堂堂,走路带着一股风。身上的军大衣总是披着,敞着怀,风多大,天多冷,他都敞着怀。刘金档这个名字让魏雨缪感到可笑。在一次连部与公社领导联席会议开会以前,魏雨缪说:“刘书记,你的名字让我想起《说唐前传》里面宇文成都使用一种兵器:流金铛。据说,这种兵器很厉害,帮助宇文成都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来着。”刘金档卷着烟,呵呵一笑,说:“没错,流金铛使用起来很厉害;我这个书记刘金档也不是吃干饭的。”
他既然敢于夸口,自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公社大院里除农机股、信贷股的负责人是男的,其他诸如农技股、民政股、教育股等等则全是女的。农机股和信贷股的负责人被部队叫走参加学习班去了,公社大院进进出出的人员便全是女人。进了公社大院就像到了女儿国。
时间不长,魏雨缪便了解到,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期,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上边布置的样样工作都需要公社抓落实,可公社的在编干部最多不过10来人,单靠他们根本忙不过来。所以,白土公社招进一批“半脱产”人员,如农业技术员、水利助理员、民政助理员、粮食助理员、治安协理员、农民夜校辅导员、通讯报道员、广播员等,号称“八大员”。问题是,这些人全是女的。刘金档就这么**裸地安排和使用女人,不怕反映,不怕上级过问、追究吗?没错。那时候的日常工作全都不正常,谁反映和过问这些事呢?这些女人都是在村里选调上来的,有的原是大队或生产队的干部,有的是有些文化的下乡知青。他们在公社机关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名义上是“半脱产”,实际上常年在公社机关工作,生产队的劳动基本不参加;号称公社干部,实际身份仍是农民,不在公社干部编制序列,仍在生产队记工分,参加生产队分配;公社对这些人实行的是聘用制,有责无权,说用就用,说不用随时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