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作品,不是报告文学,因此战友诸君不必对号入座。
写这部小说一稿的时候,我已经离开部队28年了。28年可以说整整换了一代人。既然换了代,就会有代沟。那么,除了中老年读者,这种描述28年前那个特殊年代部队生活的小说年轻人会喜欢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明确的。这不仅仅因为有人喜欢钩沉和猎奇,28年本来也并不算“沉”,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28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不待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却并没有变,再过28年或更多年也仍然不会变。而且,就因为那个年代特殊,所以更有独特的看点。在这个问题上老中青年应该是一致的。
我们的部队是一支彪炳青史的英雄部队,我们师的前身即林彪属下的115师,曾经打过“平型关大捷”;《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就出自我们部队,现在“杨子荣排”就在我们师;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连队也在我们师;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和工农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那个代表“兵”在天安门城楼发言的就是我们师的副师长、朝鲜战场下来的战斗英雄徐恒禄……这样的部队总要受到各方面关注。我刚当兵一个星期,就遇到外事活动:挪威军事代表团来师里参观访问,我们这些兵们自然要排出最整齐的队伍来欢迎,我从戴着大壳帽高鼻梁深眼窝的挪威军人的脸上,毫不掩饰地读出了他们对我们的欣赏和敬佩。老兵们告诉我,前不久,《青松岭》剧组来团里体验生活,扮演万山大叔的男演员在营房门口天天练习抽鞭子,人家不屑于找替身演员,就那么自己练,说是向战士学习,硬把一棵大柳树抽得秃了半边,却也练出一手功夫。老兵还说,江青曾经带着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演员来部队表演大刀舞,是不是不合时宜暂且不论,战士们先是在紧张枯燥的训练之余愉悦了精神开了眼界。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我们部队录制《化悲痛为力量》的纪录片,还专门为我录下了好几组镜头,反映了炮兵生活的各个环节,摄影师抱着机器对着我们那叫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