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博士
现在仍然有人不接受玻尔原子理论中的电子壳层和量子跃迁。这些理论没有解释为什么只存在特定的能量壳层,以及为什么其预测的数据并不总是与实验相符。
玻尔根据不同的理论把原子捣碎、揉在一起,就像一个玩洋娃娃的孩子强迫娃娃亲吻。他知道这不能一劳永逸,必须有一个更简洁、更优雅、没有人想过的理论。想出这个理论的人是埃尔温·薛定谔。相较于他的理论,薛定谔的个人生活更令全城人津津乐道。
薛定谔是个天才,他有些离经叛道,崇尚精神自由,喜欢打领结。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就科学、艺术和哲学等主题撰写了大量文章。薛定谔是上流社会的弃儿,他与妻子安妮、情人希尔德的三角恋引发了不少流言蜚语。
尽管生活很有趣,但薛定谔的绯闻并不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这本来可以当作获奖感言)。薛定谔获奖,是因为他有更好的方法解释原子。
骗子
薛定谔讨厌圣诞节。他反对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这是人尽皆知的。所以,1925年12月,他决定搬到瑞士一座偏僻的别墅,从而远离一切庆祝活动。薛定谔的妻子留在家里,但“一位来自维也纳的旧情人”在避寒期间陪着他,这位女友的身份已不可考。[2]这段时间里薛定谔没有写日记,所以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但我们知道他度假的行李箱中装着一个待解决的物理问题。
薛定谔一开始对量子论不感兴趣。他是个天才的物理学家,但专业领域是波的行为,而不是粒子。老实说,他对电子、光子和质子感到厌烦。当然,自从人们意识到有时需要把这些粒子看成波后,他就不这么觉得了。
如果把电子当成粒子,薛定谔知道很多方程来描述它的行为;但如果把它当成波,人们就束手无策了。他后来写道(转述自德语):“这种极端的想法可能是错的……换句话说,忽略波的相反观点导致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似乎应该夸大另一种方法的重要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