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则天

二、是非功过任评说

字体:16+-

武则天的政绩如何呢?我从四个角度来讲。

第一个角度:经济状况。武则天时期的经济状况,是经济发展与民户逃亡并存。咱们今天谈经济发展,特别关注GDP,古代没有GDP,但是也有两个重要的参数,一个是人口数字,一个是粮食储备。根据《唐会要》对户口数的记载,永徽三年(652年),也就是武则天当皇后的前两年,全国共有三百八十万户,而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户数已经增加到六百一十五万户,五十三年之间户数增长了近一倍,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也是不多见的。再来看粮食储备情况。同样据《唐会要》记载,武则天退位的前一年,也就是长安四年(704年),一位官员在给武则天的上书中说:“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充实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考古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1971年,在洛阳发掘出了唐朝含嘉仓的遗址,这个仓库里有两百九十个储藏粮食的洞窟,每一个洞窟能够储存五十多万斤粮食。也就是说,这个仓库充实起来之后,总共容纳的粮食数量是七万两千五百吨,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通过这两个数字可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特别矛盾的是,武则天时期也恰恰是均田制开始瓦解、逃户问题非常严重的时期。什么是逃户呢?逃户是指脱离了户籍的老百姓。什么是均田制呢?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均田制就是国家平均分配土地,均田制的真实含义是国家把荒地分给老百姓,同时通过户籍制度把老百姓牢牢地控制在土地上,不许他们迁移,让他们缴纳赋税,为国家提供兵役和劳役。这个制度从北魏开始实施,到武则天时期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了,所以许多老百姓就开始脱离户籍,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去开荒种地,或者到城市谋生。我们固然可以说均田制瓦解、逃户出现从根本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当时,它毕竟引起了政府收入的减少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武则天时期所谓的“剑南逋逃,中原亡命”,很大程度上都和逃户有关。所以说,当我们讲到武则天统治下经济发展状况时,我们的心中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