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是一种害怕孤独的生物。两千三百多年前,孟子质问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若与人”。同样,当童话故事中的理发师知道国王长着驴耳朵的秘密后,他也无法容忍独享秘密的痛苦,到最后,哪怕是和一个树洞分享都会让他释然,让他快乐。我们这些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多年前,一位数学老师对我们全班同学说:“你们学好了某定理多好啊,这样,放假回家,在火车上跟别人说起来,人家就知道你学过微积分了。”当时我们都笑了,笑老师的迂腐。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当了老师,我才终于明白,在老师的心中,哪怕在火车上,传道也是一种本能的快乐。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仓廪渐实、衣食渐足的时代。当贫寒饥馑离我们远去,物质生活逐渐丰稔的时候,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就像一个与滔天巨浪激烈搏斗过的水手,当他终于游上岸来,喘息甫定,恐怕在刹那间的恍惚中会问自己:“我是谁?我怎么会在这里?”那么,我们究竟是谁呢?我们究竟为什么以现在这种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要想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去探询历史。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永远是我们追踪与诉求的无尽宝藏。这恐怕就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的原因。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就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大树,只有把树根更深地扎进泥土,才能让树枝更高地伸向蓝天。
我们这些校园里的讲者有传道的本能,象牙塔外的人们也有着了解历史与文化的需要,而《百家讲坛》的主创人员说:“我们就是要搭建一座连接学者和大众的桥梁。”看起来,三方是一拍即合了。可是,当听众超越了朋友、学生的范围,而变成大众之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象牙塔里面对小众讲课的师者,不免要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而我们都有幸得到了若干在大众传媒方面具有专业素养,更具有敬业精神的高参的帮助。制片人万卫在百忙中给节目以关心和肯定,策划解如光以一个长者的身份给予亲切关怀,还有导演高虹、制片吴林,他们都为节目的大局定调把关。当然,我接触最多的还是张长虹、魏学来和兰培胜三位了。就隋唐史的研究而言,当然我比他们更专业,但是,就如何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而言,他们比我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