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

宋之问

字体:16+-

也没干啥,就是给武则天写了首情诗

?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六八○年),洛阳城一座宅院里,两个男人在一起喝酒。

年龄稍大一点的叫刘希夷,小一点的叫宋之问,两人不但是同班同学,同一年考中进士,而且还是实在亲戚,舅甥关系,年龄小的是舅舅,大的是外甥。

这种情况在今天也并不少见,没办法,没地方说理去。

酒过三巡,年长的刘希夷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舅,我前两天刚写了一首诗,您给点评点评呗。”

宋之问放下手里的筷子,并不客气,随意地接过了那首诗。

在那一刻,两个人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首诗,为刘希夷引来了杀身之祸,宋之问也因此卷入一桩扑朔迷离的“因诗杀人”案。

宋之问,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九岁进士及第后,就被招进文学馆,成为宫廷御用诗人。

虽说年龄比外甥还小几岁,但宋之问在诗坛的地位却非刘希夷可比,据《旧唐书》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与大诗人沈佺期合称“沈宋”。

今天我们说起沈佺期和宋之问,感觉并不是很出名,好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两个名字。其实,“沈宋”在当时诗坛的地位非同一般,不是因为他们写过多少首流行的诗,而是因为这两人对中国律诗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朝之前的诗歌被称作古体诗,在格律上是没有统一规范的,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对仗、押韵也不讲究,这也是古体诗读起来没有唐诗那么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

宋之问和沈佺期,还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等人,身体力行,在“初唐四杰”的基础上,完善了五言格律诗体制,并创造了七言律诗新体,明确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将唐诗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之问是公认的中国格律诗奠基人之一。可以说,唐诗中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就是在宋之问手上定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