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成语“患得患失”就出自这里。
人难免有患得患失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纠结考研还是找工作;有两个异性朋友,考虑和谁发展会更好;工作生活,选择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这些都让人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孔子的修炼之法是从心出发。按照本心来决断事情,会少很多的纠结,该干什么就去干,不太会患得患失。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你能与坏人一起侍奉君主吗?可以跟他做同事吗?
如果我们开始就认定对方是坏人,这就是个循环论证。既然已经认定对方是个坏家伙了,当然不想跟他一起共事。
第二种理解是,孔子也担心与那些出身特别低微的人合作。“鄙夫”就是那种出身特别低微的人。
原因在于,“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样的人往往在没有得到权力的时候,整天担心能不能得到,为此纠结、痛苦。一旦让他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他又会担心别人会不会顶替自己,自己手上的权力会不会失去。当他开始担心别人威胁到他,担心自己要失去一些东西时,就会因为利益铤而走险,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想想看,自己的痛苦是不是多数来自患得患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来自其中一方患得患失。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以学一下岳麓书院那副著名对联中的名言警句: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是非审之于己”:关于对错,自己内心要有个判断标准,道德审判是由内而外的,对自己要有道德上的要求。
“毁誉听之于人”: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说的话不要过于看重,不要让别人嘴里的话干扰到自己的生活。奉承之言不可尽信,诽谤之语也不必当真。诽谤严重了,可以用法律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