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取瑟而歌:待人处事要爱憎分明

字体:16+-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段故事特别能体现孔子的性格。

孔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心里有情绪就会表达出来。

孺悲想见孔子,但孔子不想见他,便和传话的人交代:“你跟他讲我病了。”传话人刚从孔子的屋里走出来,在孺悲还没走的时候,孔子就取瑟而歌,特意让孺悲听见。孔子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孺悲明白,他的身体很好,生病只是个借口。

孺悲是鲁国人,他跟孔子学过礼。从这段话来看,他应该是被孔子开除了。至于他是否做了什么有违道德的事,或者触及孔子底线的事,《论语》和史料都没有记载。

古人特别善于替孔子总结,把孔子各种言行的意义拔高。有些人认为,孔子这么做是一种教育,叫“不屑之教”。不屑之教就是表达出对一个人极度的失望,而希望对方自我反省的教育方法。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孔子就是不高兴、生气,看不惯孺悲。一般我们不想见某个人,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会称病推辞。但孔子在称病拒绝见孺悲后,又让孺悲知道他是在称病推辞,就是想让孺悲知道自己不屑见他这个事实。孔子可能对孺悲极度失望,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孔子的行为是不是“不屑之教”,能不能“教”到孺悲,我们不知道。就算孔子有“不屑之教”的意思,能否收到成效则要看孺悲的领悟能力。如果孺悲是一个君子,会因为受到这样的刺激而反思奋进,改正错误;如果孺悲是一个小人,不会反思,不仅学不到东西,还可能会仇恨孔子。

这段文字很明确地给我们展现了孔子的性格——不怕得罪人。一个人不敢得罪他人,与所有人都交好,未必是好人。真正的好人一定是好的人说他好,不好的人说他不好,因为他敢于得罪不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