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段话中,出现了一个词“退之”,韩愈字退之,就出自这里。
这一段,孔子回答两个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因材施教”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子路问:“我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此处关于是什么道理,并没有说,可以泛指各种各样的事。
孔子说:“你家里还有父亲和哥哥,怎么能听了就去做呢?应该问问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别人叫你拼命,你就出门去拼命,有没有想过家中父兄同意不同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三年不能改其道,现在父兄健在,怎么可以听到道理就行动呢?要先跟他们沟通。
冉有也找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我们猜想一下,在孔子的学生中,有段时间可能流行探讨学习力和行动力的关系,大家各执一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见解和学习方法。有一种学习方法是听了以后就去做,做完遇到困难,再回来想。另一种学习方法是听了以后先别做,等思虑周全以后再去做。这都是可以探讨的教育话题,可能长时间讨论都没有统一思想,便向孔子求教。
当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说:“听到道理要赶紧去做,付诸行动。”
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名赤,了解到这个事情,就有点不理解,便跟孔子说:“子路问的时候,你说有父兄在,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冉有来问,你说觉得有道理就去做。我很疑惑,所以大胆地请教老师,到底‘闻斯行诸’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