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丧致乎哀而止:任何情绪表达,都需要适度

字体:16+-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这段话承接了宰予和孔子的一段争论。

宰予认为,为父母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却认为,一年不够,至少要三年。

子游说这句话,与宰予和孔子的讨论未必发生在同一时期,但是我们能够明白,守孝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每家每户总有一天要面临如何守丧的问题,这对古时候的年轻人来讲,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子游讲了他的观点:“丧致乎哀而止”。“居丧”的时候,只要能够充分地把自己的哀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对三年之丧产生了挑战。三年确实是时间太长了,大家受不了。

“哀”和“恸”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哀”是忧伤的感觉,“恸”是大哭的状态。

子游认为,人能够把自己的哀伤适度地表达出来就够了,儒家并不倡导过分地悲恸。

孔子在颜回去世了以后,哭得很难过。旁边有人劝:“夫子何故恸成这样?”孔子说:“我不为这样的人哭,为谁哭呢?”孔子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面对颜回的去世,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控制情绪了。

其实,儒家很讲究情绪控制,提倡内敛的表达。

很多人遇到变故之后,特别伤心,这当然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难过得太过分,让情绪泛滥,到了恸哭的程度,那就说明你在乎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自己的同情。只有当你情绪的触发点是对自己的同情,你才会难过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