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成语“一言丧邦”“一言兴邦”就是从这个典故里来的。
鲁定公有一次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孔子说,不能说得那么绝对,这话有点夸张,其实没那么传奇。
孔子为什么要强调“言不可以若是”?孔子认为,一言定兴衰,其实是不靠谱的。如果一个国君非得刚性化地认为,用某一句话就能管理好国家,便违背了孔子所讲的“无可无不可”的原则,就会变得特别轴。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所倡导的是,一件事合不合宜,需要进行调整。人不能够一根筋地去做事,因此孔子马上纠正鲁定公:“咱们不能够说一言以兴邦。”
“其几也”,就是接近、有可能,几乎差不多。
可以说一个差不多的例子。
有人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一个国君能够常思这句“当国君真不容易,当臣子也不容易”,那就做到了换位思考,大家相互体谅。
作为一个国君,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便能做到“戒慎恐惧”,做事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思虑周全、认认真真。这不就是差不多能够一言以兴邦了吗?
鲁定公接着问:“那一言而丧邦,有这样的事情吗?”
孔子又说,也没那么夸张,不至于因某句话就让国家没落,这几乎不可能。有比较接近的一句话,是一种挺危险的情况,就是有人说“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