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宪问第十四

字体:16+-

克、伐、怨、欲不行焉:做人别太“使劲”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是孔门七十二圣贤之一,他出身寒微,一生坚守节操,不同流合污,是非常狷介的一个人。

孔子提倡知耻。原宪就问孔子,什么是耻,耻辱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谷”就是挣俸禄。如果国家有道,政治清明,那就出来当官、挣钱;反之,国家混乱,上下沆瀣一气,这时还想着赚钱,那就可耻了。

那么,在“邦无道”的时候,人需不需要“谷”?需不需要吃饭?需不需要去领薪水?孔子他老人家当然不傻,我相信他的意思并不是让大家饿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会种地,又不能饿死,只能去工作。但在挣钱的过程中,心中也要有原则和底线,别豁出命去挣钱,也不出风头。如果国家混乱无道,你却和当权者合作,挣俸禄,是可耻的。比如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多次让他出来唱戏,他却把胡子留起来,拒绝再唱戏。他心中知耻。

原宪说:“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克”指争强好胜,“伐”指自吹自擂,“怨”指牢骚过盛,“欲”指欲望兴盛。

如果避免以上的情况,就算是仁吗?

这其实是原宪自道。他在说他自己,他努力的目标就是不克、不伐、不怨、不欲。

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的确很不容易,但不知道能不能称为仁。

孔子从不轻易地给仁下定义,不会给某一种表现贴上仁的标签。为什么“克、伐、怨、欲不行”,还是达不到仁?在《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梁漱溟先生说,孔子有一种与他的学生非常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找”。他不找,不努力克制,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