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是孔子对三位名臣的评价。
有一个人问孔子,子产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子产是个惠人,也就是子产惠施于民,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
孔子很称道子产。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子产的德行。当时有个地方叫作“乡校”,即乡人聚会的场所,很多人在此讨论政事。有人跟子产提议要把乡校拆毁,避免是非。子产拒绝了,他认为把这个地方留下来让大家各抒己见是没有问题的,他在管理国事的过程中,本来就广开言路,对大家的意见非常包容。
对此,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子产认为,对于大家议论的事情,如果是对自己的政策表示赞同的,他就继续推行;如果别人提出反对意见,他就修改。乡校于他而言不是是非之地,而是教会他把事情做对、做好的地方。
子产态度开明,追求言论的开放,孔子很欣赏他。
接着,对方又问子西如何。子西是楚国的令尹,是楚昭王复国的功臣,但是后来死于战乱之中。子西跟孔子之间还有一个小过节,据说楚昭王曾经想把孔子请到楚国,却被子西给阻止了。
当问到子西的时候,孔子说:“这个人……这个人……”孔子顾左右而言他,没有对子西做出评价。
接着,对方问管仲。孔子说:“人也。”
“人”和“仁义”的“仁”可以互换。孔子很少说一个人达到了仁的境界,他说管仲可以算是仁。为什么管仲“仁”?因为他“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句话有个故事背景。管仲把伯氏家族在自家的封地,也就是骈地的三百户收回来,使得贵族伯氏只能吃糙米饭,生活水平大幅降低,但是伯氏“没齿无怨言”,至死都没有说过管仲的坏话。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管仲强悍,他的铁腕政策吓得对方只能禁言。我觉得不像如此,一个人恐吓对方,对方不再闹事是情理之中的,但是真正做到无怨言是很难的。被人恐吓了,多少会抱怨一下。管仲再有政治手腕,也不可能堵住伯氏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