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再次赞扬了管仲。这里牵扯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发小,关系特别好。有人对鲍叔牙说:“管仲不是什么好人,他跟你做生意,每次都是他拿得多,你拿得少。”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他拿多点是应该的。”有人跟鲍叔牙说:“管仲在背后说你的坏话。”鲍叔牙说:“没关系,我们之间心知肚明。”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两个不同的公子: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而管仲辅佐的是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的对手公子纠。在齐襄王去世之后,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国君之位,管仲还亲自暗杀过公子小白,只是失败了。
这个故事我们在《樊登讲论语:学而》中说到过,在此不赘述。
齐桓公对管仲可谓深仇大恨,在掌权之后,他先杀了公子纠,打算杀管仲时,却被鲍叔牙阻止了。不仅如此,鲍叔牙还劝齐桓公重用管仲。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之后的几十年里,管仲帮着齐桓公治理国家、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关于这段典故,孔子的学生们都很熟悉,这是当时的热点事件。子路认为,桓公杀了公子纠,对管仲来说,他的主上死了,而他却苟且偷生,这个人不忠诚,不算仁。
孔子说,齐桓公能够九次召开诸侯大会,不是靠武力要挟,而是靠威信,这和管仲的治国能力分不开。比如在经济层面,管仲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盐铁论,即一面煮海水为盐,一面开山打铁。齐国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并不算好,但是有盐有铁,就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得富庶起来了。齐国成了一个富庶的大国,齐桓公又是一位正而不谲的君主,之后的尊王攘夷、九合诸侯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