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磨铁经典第2辑:少年维特的烦恼

译后记 Nachsatz

字体:16+-

《维特》与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60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诗剧《浮士德》,被视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300年历史的总结,人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壮丽颂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为歌德,他之所以享誉世界,却并非因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迈斯特》似的其他长篇巨著,而主要由于一本他在年轻时写的薄薄的“小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

《维特》不只在歌德众多的著作中占着突出地位,而且与他本人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晚年,歌德在其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的自传《诗与真》中说,他的作品“仅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段”。《维特》无疑是这些“片段”中最富深意的一个,它直接反映着青年歌德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处处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歌德生长在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的德国。他的故乡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一个享有独立地位的所谓帝国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却仍保留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和其他陈规陋习。其父卡斯帕尔·歌德是城里一位富裕市民,尽管广有家财,学识渊博,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但还是遭到处于支配地位的贵族的蔑视,想在不领薪俸的条件下谋一个市政府的官职而不可得。一气之下,他便花钱从帝国皇帝卡尔七世处买来一个皇家顾问的空头衔,终身被迫赋闲在家,只好借收藏书画和用意大利文撰写早年去意大利的游记消磨时日。他39岁时才与家境清寒的市长的女儿结婚,此后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这样的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过一种无冻馁之虞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腐败的贵族社会的厌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