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黄昏。中国最早的关于黄昏的诗歌,大概是《诗经》里的《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中有很多很好的诗,其实只要破除了文字的障碍,你会发现它表达的情感离今天的我们很近。
这首《王风·君子于役》讲的是什么呢?丈夫在外面行军打仗,妻子每天期盼她的丈夫回来。她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不知道丈夫什么时候能回家。我们在《沙场与闺房》那一讲里讲过边塞诗和闺怨诗,讲过征人妇的形象。其实从《诗经》开始,类似的形象就已经出现了。
“鸡栖于埘”,埘就是鸡窝。到了傍晚,天暗下来,鸡回到自己的窝里要睡觉了。“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夕阳要落山了,羊啊牛啊也从山坡上下来,回到了自己的圈里棚里。
她在讲什么呢?她在讲鸡、鸭、牛、羊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为什么我思念的那个人还远在天涯?
这首诗写得很平静。自然的一切都要安息了。万物即将进入夜晚的宁静时刻。只有一个内心失落的人在自言自语:他什么时候能回家呢?
从这首诗开始,和黄昏有关的意象就不断出现在诗人的笔下。钱钟书先生提炼出一个概念,叫作“暝色起愁”。一到了傍晚,到了黄昏,看到夕阳西下,诗人们的愁绪就纷涌而来。或者说,诗人们很喜欢写黄昏,而诗歌里的主人公在黄昏的背景下往往会感到哀伤。
我们会发现写黄昏的诗句太多了。“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还有很多可举的例子。黄昏和很多情绪都建立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