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市
北京城,今日北平市之规模,实明太祖以下诸帝所陆续经营,而有系统之计划,则定自成祖之时。盖明之北京本元故都。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其后更展其南里许,遂成今日北平近似正方形之内城,其外城则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所建也。成祖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改建皇城于燕王府之东,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遂形成明、清之规模。其制以宫城(紫禁城)为核心,周以皇城,最外乃为京城。禁城西侧,皇城以内,就原有之太液池琼岛作西苑,以为游宴之所,即今之三海公园也。城中街道系统,以各城门为干道中轴,故北平各大街莫不广阔平直,长亘数里。其内城干道以南北向者为多,而小巷或胡同则多东西向;至于外城则干道在城中相交作十字形,北半小巷以东西向者为多,而南半小巷则多南北向焉。城中街道相交处或重要地点往往以牌坊门楼之属为饰;而各街至城门处之城楼,巍然高耸,气象尤为庄严。皇城诸门,丹楹黄瓦,在都市设计上尤为无上之街中点景饰。
我国自上古以来,营国筑室,首重都城计划。汉、唐长安规模尤大,而隋文帝所建之大兴城(唐之长安城)皇宫、官府、民居,各有区域,界限清晰,树后世城市设计分区制之型范,高瞻远识,尤足钦敬。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就近代都市计划观点论,庞大之皇城及西苑,梗立全城之中,使内城东、西两部间之交通梗阻不便,为其缺点之最大者,然在当时,一切以皇室尊严为第一前提。民众交通问题,非设计人所考虑者也。
二、明代木构
(一)大同城楼(40)(4) 山西大同县东、南、西三门城楼与城同为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所建,为现存明代木构之最古者。诸楼平面均为“凸”字形,后部广五间,其前突出部分广三间,全部周以回廊。楼之外观,分上、中、下三层,檐三层。下两层檐之上缘,即紧沿其上层窗之下口。每层均较下一层收入少许。屋顶前后两卷相连,均为九脊顶。其各层梁架,均为月梁,各层梁间承以极低之驼峰。外檐斗拱下檐为单杪重拱,上两层檐为双杪重拱,逐跳计心。补间铺作正面三间用两朵,山面用一朵,梢间、走廊不用,其斗拱之特点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