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中国民营经济,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以1978年为界,民营经济呈现出明显的“U”形反转。1978年以前的30年,民营资本主导的工商业、个体经济日趋消亡,仅剩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而在1978年后,中国民营经济像广袤大地上的野草一样,在春风里野蛮生长,势不可挡。整个世界都感受到了这股新生的力量。1979年3月,诗人北岛在《诗刊》上发表了题目为《回答》的诗歌:“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翻开一页页的数字,看到中国民营企业昂然挺立,支撑起中国经济这座宏伟的大厦。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为4457.5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比超过80%。
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创业英雄。比如希望集团刘永好四兄弟、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华为的任正非等,当今天人们用敬佩的目光注视他们时,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他们曾如此卑微,就像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李书福是一个放牛娃,父亲为了让他们有口饱饭吃,偷偷摸摸地贩货。李书福自己从给人拍照起步,办厂子时,被人四处驱赶。鲁冠球出身农民,从小的梦想就是进工厂当工人。他修过自行车,开过铁匠铺,办面粉厂时,6年搬了7个地方。刘永好小时候一直打赤脚,最大的梦想是能实现“共产主义”,因为母亲告诉他,到那个时候,就能经常吃上麻婆豆腐、回锅肉。
他们曾如此艰难,关门的阴影始终相伴左右,走到今天,都是九死一生。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在风声最紧的那些日子里,刘永好四兄弟开了几次家庭会议,并找到县里,要求把工厂捐出去。李书福、王廷江都把企业免费献给了集体,还有不少企业,想尽办法给自己戴上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红帽子”。除了政策的风险,国企、外企、民企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惨烈。华为根本无法在城市里立足,只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曲线救国。